• [1]

    陈柏峰. 村务民主治理的类型与机制. 学术月刊, 2018, 50(8): 93-103.

  • [2]

    贺来. 从特殊的“知识类型”到特殊的“人类活动”. 学术月刊, 2019, 51(12): 5-12.

  • [3]

    王子夔. 现代化研究的回顾与反思——从“类型”到“分波次”. 学术月刊, 2018, 50(03): 177-184.

  • [4]

    张国芳. 滕尼斯“共同体/社会”分类的类型学意义. 学术月刊, 2019, 51(2): 78-85.

  • [5]

    邓华莹. 国家类型学说在近代东亚的传播与重构. 学术月刊, 2021, 53(8): 206-216.

  • [6]

    郭恋东,冯若兮. 类型小说的全球翻译——以犯罪小说、网络小说和科幻小说为例. 学术月刊, 2023, 55(11): 160-168.

  • [7]

    陶庆,马方云. 发生学与类型学视域下的国家与社会关系—— 从“黑猩猩的政治”说起. 学术月刊, 2018, 50(8): 69-79.

  • [8]

    . 世界文学与文学史的写作. 学术月刊, 2023, 55(1): 138-153.

  • [9]

    王瑜锦, 谭帆. 论中国小说文体观念的古今演变. 学术月刊, 2020, 52(5): 126-137, 184.

  • [10]

    杨博. 由清华简郑国史料重拟两周之际编年. 学术月刊, 2021, 53(8): 187-194.

  • [11]

    冯渝杰. 中古道教传授仪对汉代皇帝即位礼的仿拟与转化. 学术月刊, 2019, 51(5): 168-184.

  • [12]

    张旭东. 在路上:漂泊、书信体写作与“杂文自觉”的风格扩张. 学术月刊, 2022, 54(6): 138-155.

  • [13]

    张静. 本维尼斯特语言学思想对罗兰·巴特“写作”主题的影响. 学术月刊, 2022, 54(9): 171-182.

  • [14]

    朱晓江. 小说的文体特征、功能及其与五四文学变革之关联. 学术月刊, 2021, 53(3): 160-169.

  • [15]

    姚文放. 诗学模式/阐释学模式:生产性文学批评的解读方法. 学术月刊, 2022, 54(9): 159-170.

  • [16]

    吴俊. 文学史和跨学科学术——文学史周期律和文体文类的功能. 学术月刊, 2023, 55(5): 150-156.

  • [17]

    吴旭阳. 陪审团模式之行为实验比较研究. 学术月刊, 2017, 49(01): 104-116.

  • [18]

    何大安, 杨益均. 大数据时代政府宏观调控的思维模式. 学术月刊, 2018, 50(5): 68-77.

  • [19]

    陈柏峰. 面向水利供给的农地制度模式选择. 学术月刊, 2020, 52(5): 113-125.

  • [20]

    尤陈俊. “讼师恶报”话语模式的力量及其复合功能. 学术月刊, 2019, 51(3): 95-108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