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[1]

    金滢坤, 常荩心. 汉魏两晋南北朝儒家经典与童蒙教育. 学术月刊, 2021, 53(2): 181-194.

  • [2]

    郭勇健. 诠释学的视域融合与西方文论的中国化. 学术月刊, 2018, 50(5): 128-137.

  • [3]

    翟学伟. 跨文化、翻译与社会科学本土化. 学术月刊, 2022, 54(5): 128-140.

  • [4]

    洪汉鼎. 诠释学与人类精神的永恒. 学术月刊, 2018, 50(10): 5-16.

  • [5]

    景海峰. 诠释学的历史性与儒家经典起源. 学术月刊, 2021, 53(4): 21-31.

  • [6]

    杨乃乔. 口传注经与诠释历史的真值性(上) —— 兼论公羊学的诠释学传统和体例及其他. 学术月刊, 2016, 48(09): 110-124.

  • [7]

    杨乃乔. 口传注经与诠释历史的真值性(下)—— 兼论公羊学的诠释学传统和体例及其他. 学术月刊, 2016, 48(10): 109-122.

  • [8]

    成中英. 本体诠释学即中国诠释学——兼论中西诠释思想的异同与交融. 学术月刊, 2023, 55(10): 5-14.

  • [9]

    景海峰. 论“以传解经”与“以经解经” —— 现代诠释学视域下的儒家解经方法. 学术月刊, 2016, 48(06): 5-12.

  • [10]

    陈晓隽, 吴光辉. “Philosophy”翻译的学际诠释与境位反思. 学术月刊, 2016, 48(03): 21-29.

  • [11]

    金滢坤. 唐五代儒家经典的启蒙教育. 学术月刊, 2016, 48(09): 140-148.

  • [12]

    牛文君. 当代方法论诠释学对“Auslegung”概念的廓清与重塑. 学术月刊, 2022, 54(12): 15-23, 33.

  • [13]

    路平新. 论平等权的解释难题:结构性成因与诠释学思考. 学术月刊, 2022, 54(11): 107-120.

  • [14]

    吴根友. 《周易外传》的诠释体式及其诠释的创造性. 学术月刊, 2016, 48(08): 16-31.

  • [15]

    高源. 理想人格的互鉴:芬兰学派奥古斯丁学新诠释及其与中国哲学的相遇. 学术月刊, 2021, 53(9): 38-48.

  • [16]

    杨国荣. 历史与本体. 学术月刊, 2022, 54(3): 38-47.

  • [17]

    王铭铭. 联想、比较与思考:费孝通“天人合一论”与人类学“本体论转向”. 学术月刊, 2019, 51(8): 143-167, 178.

  • [18]

    张凌雁. 胡适:“有实无名”的中国现代诠释学探索者. 学术月刊, 2024, 56(3): 165-173.

  • [19]

    杨乔喻. 雅克·马丁在阿尔都塞文本中的寄居性存在—— 反同一性文本学的一项案例考察. 学术月刊, 2016, 48(11): 43-48.

  • [20]

    常安. 中国宪法文本中的“内”与“外”. 学术月刊, 2020, 52(12): 79-96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