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[1]

    吴震. 作为良知伦理学的“知行合一”论 ——以“一念动处便是知亦便是行”为中心. 学术月刊, 2018, 50(5): 14-24.

  • [2]

    吴震, 刘昊. 论阳明学的良知实体化. 学术月刊, 2019, 51(10): 14-21.

  • [3]

    丁为祥. 从“得君行道”到“觉民行道”—— 阳明“良知学”对道德理性的落实与推进. 学术月刊, 2017, 49(05): 31-39.

  • [4]

    黄勇. 论王阳明的良知概念:命题性知识,能力之知,抑或动力之知?. 学术月刊, 2016, 48(01): 49-66.

  • [5]

    贡华南. 良知、自然与科学之争:20世纪中国哲学的精神趋向. 学术月刊, 2021, 53(4): 32-44.

  • [6]

    郁振华. 再论道德的能力之知—— 评黄勇教授的良知诠释. 学术月刊, 2016, 48(12): 14-30.

  • [7]

    郑宗义. 再论王阳明的知行合一. 学术月刊, 2018, 50(8): 5-19.

  • [8]

    彭国翔. 儒家传统的静坐功夫论. 学术月刊, 2021, 53(5): 39-53.

  • [9]

    景海峰. 诠释学的历史性与儒家经典起源. 学术月刊, 2021, 53(4): 21-31.

  • [10]

    吴国盛. 博物学:传统中国的科学. 学术月刊, 2016, 48(04): 11-19.

  • [11]

    景海峰. 论“以传解经”与“以经解经” —— 现代诠释学视域下的儒家解经方法. 学术月刊, 2016, 48(06): 5-12.

  • [12]

    张旭东. 在路上:漂泊、书信体写作与“杂文自觉”的风格扩张. 学术月刊, 2022, 54(6): 138-155.

  • [13]

    程乐松. 自觉的两种进路—— 中国哲学与汉语哲学的论域. 学术月刊, 2018, 50(7): 32-38.

  • [14]

    谢宇,竹影. 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自觉——谢宇教授访谈. 学术月刊, 2024, 56(3): 212-216.

  • [15]

    吴越菲, 文军. 回到“好社会”:重建“需要为本”的规范社会学传统. 学术月刊, 2022, 54(2): 113-130.

  • [16]

    陈旭东, 程霖. 中国传统经济思想研究与新时期中国经济学构建. 学术月刊, 2023, 55(1): 56-68.

  • [17]

    杨乃乔. 口传注经与诠释历史的真值性(上) —— 兼论公羊学的诠释学传统和体例及其他. 学术月刊, 2016, 48(09): 110-124.

  • [18]

    杨乃乔. 口传注经与诠释历史的真值性(下)—— 兼论公羊学的诠释学传统和体例及其他. 学术月刊, 2016, 48(10): 109-122.

  • [19]

    于海兵. 革命青年的修身与自治 ——以《袁玉冰日记》为中心. 学术月刊, 2018, 50(5): 172-184.

  • [20]

    陈伯海. 儒家“情性”观简释. 学术月刊, 2021, 53(9): 151-158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