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[1]

    仲霞. 中西审美现象学的时空结构差异. 学术月刊, 2017, 49(06): 12-16.

  • [2]

    成中英. 本体诠释学即中国诠释学——兼论中西诠释思想的异同与交融. 学术月刊, 2023, 55(10): 5-14.

  • [3]

    刘耘华. 文化原创期与中西之源发性差异的形成 —— “视域歧分”视角下的中西文化比较. 学术月刊, 2016, 48(06): 153-165.

  • [4]

    牛敬飞. 论汉代西部边疆上的《禹贡》地名. 学术月刊, 2018, 50(03): 125-138.

  • [5]

    杨林, 薛琪琪. 中国城乡社会保障的制度差异与公平性推进路径. 学术月刊, 2016, 48(11): 108-117.

  • [6]

    顾明栋. 镜中灯——论中西艺术表征的摹仿再现与抒情表现. 学术月刊, 2023, 55(4): 140-150.

  • [7]

    方松华, 熊务丰. 中西哲学比较与“中国哲学”的当代构建. 学术月刊, 2021, 53(12): 5-12.

  • [8]

    管毅平, 叶兵. 部落间生产技术差异、冲突技术差异与等级制的起源. 学术月刊, 2016, 48(10): 67-76.

  • [9]

    顾明栋. 论中西小说理论的哲学和美学根基. 学术月刊, 2019, 51(11): 127-138.

  • [10]

    路平新. 论平等权的解释难题:结构性成因与诠释学思考. 学术月刊, 2022, 54(11): 107-120.

  • [11]

    何力武,刘骥. 城中村为何有差异—— 区分同城差异与异城差异. 学术月刊, 2018, 50(7): 80-89.

  • [12]

    秦光永. 中西交融与华夷互动. 学术月刊, 2021, 53(4): 181-194.

  • [13]

    甘绍平. 隐私的层级结构与伦理向度. 学术月刊, 2022, 54(12): 5-14.

  • [14]

    马胜强, 吴群芳. 当代中国利益表达机制的结构转型—— 基于国家与社会关系的理论视域. 学术月刊, 2016, 48(08): 71-80.

  • [15]

    汪伟, 刘玉飞, 徐炎. 劳动人口年龄结构与中国劳动生产率的动态演化. 学术月刊, 2019, 51(8): 48-64.

  • [16]

    李骏, 张陈陈. 中国城市家庭教养方式的阶层差异:基于不同数据和测量的交叉验证. 学术月刊, 2021, 53(2): 139-150.

  • [17]

    王振复. 中国美学范畴体系的逻辑结构. 学术月刊, 2024, 56(1): 141-154.

  • [18]

    徐陶. 中西哲学会通视域中的 “内在超越”与“天人合一”. 学术月刊, 2016, 48(06): 166-176.

  • [19]

    吴晓明. 三论中西哲学之根本差别. 学术月刊, 2023, 55(8): 5-26.

  • [20]

    周业安. 人的社会性与偏好的微观结构. 学术月刊, 2017, 49(06): 59-73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