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[1]

    凤媛. 燕京大学时期的郭绍虞和1930年代新文学的学院化. 学术月刊, 2020, 52(9): 140-149.

  • [2]

    周月峰. 从革命到改良:整顿《解放与改造》与“梁启超系”的渐进取向. 学术月刊, 2021, 53(12): 182-194.

  • [3]

    文贵良. 文学汉语实践与中国现代文学的发生. 学术月刊, 2021, 53(12): 139-150.

  • [4]

    黄海飞. 《鲁迅全集》的编纂与现代文学文献学的互动. 学术月刊, 2021, 53(4): 152-161.

  • [5]

    陈建华. 为“文言”一辩 —— 语言辩证运动与中国现代文学的源起. 学术月刊, 2016, 48(04): 114-124.

  • [6]

    符杰祥. “忘却”的辩证法—— 鲁迅的启蒙之“梦”与中国新文学的兴起. 学术月刊, 2016, 48(12): 111-121.

  • [7]

    ● 文贵良, ○ 凤媛. 从话语生存论到现代汉语诗学:回归新文学本位研究. 学术月刊, 2021, 53(12): 206-211.

  • [8]

    付建舟. 中国现代文学“图像世界”的三种图像模式. 学术月刊, 2021, 53(7): 168-178.

  • [9]

    张洁宇. 感于气物,发为诗文—— 对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季候书写的考察. 学术月刊, 2016, 48(01): -.

  • [10]

    赖大仁, 张园园. “人的文学”与“人民文学”. 学术月刊, 2021, 53(1): 172-182.

  • [11]

    茅海建. 论戊戌时期梁启超的民主思想. 学术月刊, 2017, 49(04): 120-144.

  • [12]

    金进. 海外华人社群的分化与维新文人的文学记忆. 学术月刊, 2019, 51(12): 133-141.

  • [13]

    项静. 自述与众声:非虚构文学中的素人写作——以范雨素和陈年喜为例. 学术月刊, 2023, 55(5): 168-177.

  • [14]

    赖大仁, 张雨舟. 我国文学本质论话语构建:现代生成与当代演变. 学术月刊, 2022, 54(11): 160-168, 206.

  • [15]

    段从学. 作为大后方文学中心意象的“路”与现代“国家共同感”的发生. 学术月刊, 2019, 51(7): 128-137.

  • [16]

    刘安迪,周东平. 宋代流人量移考. 学术月刊, 2023, 55(8): 193-206.

  • [17]

    翟翌. 作为特许人的行政主体与“受许人的对象人”之间关系的变迁及价值. 学术月刊, 2019, 51(6): 78-93.

  • [18]

    黄平. 王小波与文学史. 学术月刊, 2017, 49(12): 134-143.

  • [19]

    . 世界文学与文学史的写作. 学术月刊, 2023, 55(1): 138-153.

  • [20]

    齐卫平,樊士博. 新使命与新叙事: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话语创造. 学术月刊, 2024, 56(2): 21-32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