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[1]

    仲霞. “美学是第一哲学”的中国论说. 学术月刊, 2022, 54(7): 161-170.

  • [2]

    洪汉鼎. 诠释学与人类精神的永恒. 学术月刊, 2018, 50(10): 5-16.

  • [3]

    景海峰. 从“口耳相传”到“著之竹帛”. 学术月刊, 2022, 54(5): 5-15.

  • [4]

    卓承芳, 胡大平. 存在与速度. 学术月刊, 2019, 51(10): 22-30.

  • [5]

    李圣传. 美的本质问题在欧洲的起源、发展与启示. 学术月刊, 2022, 54(11): 169-180.

  • [6]

    成中英. 本体诠释学即中国诠释学——兼论中西诠释思想的异同与交融. 学术月刊, 2023, 55(10): 5-14.

  • [7]

    王铭铭. 联想、比较与思考:费孝通“天人合一论”与人类学“本体论转向”. 学术月刊, 2019, 51(8): 143-167, 178.

  • [8]

    景海峰. 论“以传解经”与“以经解经” —— 现代诠释学视域下的儒家解经方法. 学术月刊, 2016, 48(06): 5-12.

  • [9]

    张一兵. 关系本体论与所与−所识二肢认知. 学术月刊, 2019, 51(7): 5-12.

  • [10]

    朱立元. 阐释学视域下黑格尔“艺术终结论”的再审视. 学术月刊, 2022, 54(2): 140-157.

  • [11]

    杨乃乔. 口传注经与诠释历史的真值性(上) —— 兼论公羊学的诠释学传统和体例及其他. 学术月刊, 2016, 48(09): 110-124.

  • [12]

    杨乃乔. 口传注经与诠释历史的真值性(下)—— 兼论公羊学的诠释学传统和体例及其他. 学术月刊, 2016, 48(10): 109-122.

  • [13]

    牛文君. 当代方法论诠释学对“Auslegung”概念的廓清与重塑. 学术月刊, 2022, 54(12): 15-23, 33.

  • [14]

    路平新. 论平等权的解释难题:结构性成因与诠释学思考. 学术月刊, 2022, 54(11): 107-120.

  • [15]

    何玉长, 方坤. 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融合的理论阐释. 学术月刊, 2018, 50(5): 56-67.

  • [16]

    张凌雁. 胡适:“有实无名”的中国现代诠释学探索者. 学术月刊, 2024, 56(3): 165-173.

  • [17]

    陈成吒. “新子学”视域下中国“小说”观念的演进. 学术月刊, 2019, 51(5): 125-135.

  • [18]

    高源. 理想人格的互鉴:芬兰学派奥古斯丁学新诠释及其与中国哲学的相遇. 学术月刊, 2021, 53(9): 38-48.

  • [19]

    杨乃乔. 从“Vernehmen”到“觉知”的多重语际翻译:论海德格尔存在论诠释学对形而上学先验意义的解构. 学术月刊, 2023, 55(3): 162-176.

  • [20]

    周东平, 薛夷风. 北朝胡汉融合视域下中古“五刑”刑罚体系形成史新论. 学术月刊, 2021, 53(3): 181-192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