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[1]

    何力武,刘骥. 城中村为何有差异—— 区分同城差异与异城差异. 学术月刊, 2018, 50(7): 80-89.

  • [2]

    孙周兴. 马克思的技术批判与未来社会. 学术月刊, 2019, 51(6): 5-12.

  • [3]

    杨林, 薛琪琪. 中国城乡社会保障的制度差异与公平性推进路径. 学术月刊, 2016, 48(11): 108-117.

  • [4]

    贺雪峰. 论中国村庄结构的东部与中西部差异. 学术月刊, 2017, 49(06): 111-119.

  • [5]

    袁晓燕, 石磊. 代际流动性的地区差异及影响因素. 学术月刊, 2021, 53(4): 66-80.

  • [6]

    仲霞. 中西审美现象学的时空结构差异. 学术月刊, 2017, 49(06): 12-16.

  • [7]

    祁林. 技术导向路径与艺术理论建构. 学术月刊, 2021, 53(7): 151-160.

  • [8]

    程乐松. 从书写理解差异. 学术月刊, 2019, 51(12): 24-32.

  • [9]

    梁玉成, 殷佳. 主动调整与被动适应:对中国技术移民政策的研究. 学术月刊, 2021, 53(8): 135-148.

  • [10]

    吴文芳, 刘洁. 新技术变革时代“人”的变迁与社会法回应. 学术月刊, 2021, 53(8): 106-122.

  • [11]

    江飞涛. 技术革命浪潮下创新组织演变的历史脉络与未来展望. 学术月刊, 2022, 54(4): 50-62.

  • [12]

    孟于群, 杨署东. 国际公共产品供给:加总技术下的制度安排与全球治理. 学术月刊, 2018, 50(01): 96-105.

  • [13]

    刘日明,陈芝敏. 斯蒂格勒对马克思技术思想的吸纳与误读. 学术月刊, 2024, 56(2): 57-65.

  • [14]

    段德敏. 冲突还是协调:协商民主与政治代表机制间关系分析. 学术月刊, 2018, 50(03): 115-124.

  • [15]

    朝仓友海. 从“即”的概念探询“差异性” —— 以西田几多郎与牟宗三的思想比较为切入点. 学术月刊, 2016, 48(03): 13-20.

  • [16]

    刘耘华. 文化原创期与中西之源发性差异的形成 —— “视域歧分”视角下的中西文化比较. 学术月刊, 2016, 48(06): 153-165.

  • [17]

    余玲铮, 魏下海, 万江滔. 信息技术、性别红利与要素收入分配. 学术月刊, 2021, 53(3): 63-72.

  • [18]

    王宏超. 巫术、技术与污名:晚清教案中“挖眼用于照相”谣言的形成与传播. 学术月刊, 2017, 49(12): 162-171.

  • [19]

    刘日明. 马克思的现代技术之思. 学术月刊, 2020, 52(4): 23-34.

  • [20]

    吕铁, 贺俊. 如何理解中国高铁技术赶超与主流经济学基本命题的“反差”. 学术月刊, 2017, 49(11): 49-73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