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[1]

    马琳. 比较哲学中的家族相似概念及其跨文化延拓. 学术月刊, 2016, 48(07): 20-30.

  • [2]

    吴晓明. 中西哲学比较的前提反思. 学术月刊, 2022, 54(3): 18-37.

  • [3]

    张曙光. 制度的语言(哲学)分析——读韦森教授著《语言与制序》. 学术月刊, 2016, 48(02): 56-65.

  • [4]

    高源. 理想人格的互鉴:芬兰学派奥古斯丁学新诠释及其与中国哲学的相遇. 学术月刊, 2021, 53(9): 38-48.

  • [5]

    顾少华. 清末“历史哲学”概念的创制. 学术月刊, 2017, 49(07): 157-164.

  • [6]

    颜青山. 知性的概念史与知性哲学. 学术月刊, 2021, 53(6): 45-57.

  • [7]

    方松华, 熊务丰. 中西哲学比较与“中国哲学”的当代构建. 学术月刊, 2021, 53(12): 5-12.

  • [8]

    高力克. 社会之镜与先验理性:斯密与康德道德哲学比较. 学术月刊, 2023, 55(5): 26-35.

  • [9]

    朝仓友海. 从“即”的概念探询“差异性” —— 以西田几多郎与牟宗三的思想比较为切入点. 学术月刊, 2016, 48(03): 13-20.

  • [10]

    李扬. 语言·文学·历史. 学术月刊, 2020, 52(2): 173-175.

  • [11]

    郭忠华, 陈奕锟. 中国现代国家建构中的地理想象. 学术月刊, 2021, 53(9): 203-216.

  • [12]

    范广欣. 贵族制与黄宗羲的政治理想. 学术月刊, 2022, 54(7): 196-203.

  • [13]

    叶琼琼, 王泽龙. 论虚词与穆旦诗歌形式的现代革新. 学术月刊, 2016, 48(03): 104-112.

  • [14]

    孙向晨. 现代社会中的“家庭”及其所代表的伦理性原则—— 黑格尔《法哲学原理》中“家庭”问题的解读. 学术月刊, 2017, 49(04): 15-27.

  • [15]

    菅志翔, 马戎. 语言、民族国家建构和国家语言政策. 学术月刊, 2022, 54(9): 123-147.

  • [16]

    庞学铨. 重建日常生活经验世界. 学术月刊, 2021, 53(1): 23-34.

  • [17]

    刘正强. 中国访民的理想型—— 立基于韦伯社会行动理论的本土解释. 学术月刊, 2018, 50(02): 103-113.

  • [18]

    小田. 马如飞轶事与近代说书人的理想人格生成. 学术月刊, 2019, 51(3): 171-184.

  • [19]

    菅志翔, 马戎. 人类语言与社会发展. 学术月刊, 2021, 53(12): 121-138.

  • [20]

    高玉. 文学语言与当下汉语建设. 学术月刊, 2022, 54(5): 141-150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