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[1]

    郭勇健. 美学的两个维度. 学术月刊, 2023, 55(7): 142-151.

  • [2]

    张凤阳. 现代性研究的“语言方案”. 学术月刊, 2018, 50(12): 52-63.

  • [3]

    黄勇. 良好生活的两个面向:对儒家义利观的美德论解释. 学术月刊, 2022, 54(8): 5-15.

  • [4]

    许纪霖. 互联网时代的两个学术场域与创新评价机制. 学术月刊, 2016, 48(09): 8-10.

  • [5]

    张汝伦. 现代性与哲学的任务. 学术月刊, 2016, 48(07): 31-37.

  • [6]

    赵卫东. 论延安文艺体制的两个主要来源. 学术月刊, 2021, 53(11): 147-156.

  • [7]

    叶成城, 唐世平. 超越“大分流”的现代化比较研究:时空视角下的历史、方法与理论. 学术月刊, 2021, 53(5): 77-86.

  • [8]

    孙向晨. 何以归家:现代性的救赎. 学术月刊, 2024, 56(3): 20-36.

  • [9]

    邹诗鹏. 现代性与剩余. 学术月刊, 2016, 48(08): 40-51.

  • [10]

    黄爱华. “新剧的发生”与中国戏剧的现代性寻求. 学术月刊, 2017, 49(11): 106-147.

  • [11]

    颜海平. 互为的转写:生成的现代性. 学术月刊, 2023, 55(11): 146-159.

  • [12]

    林成文. 古典的现代性及其当代意义. 学术月刊, 2017, 49(11): 120-184.

  • [13]

    林青. 现代性与生命政治. 学术月刊, 2016, 48(05): 56-62.

  • [14]

    陈建华. 商品、家庭与全球现代性. 学术月刊, 2020, 52(7): 135-145.

  • [15]

    沈 洁. 作为“枢纽”的庙宇:1920 至1940 年代村落场景中的“现代”与“国家”. 学术月刊, 2018, 50(04): 163-178.

  • [16]

    李晟. 社会与历史语境中的法律修辞:共同体建构视角下的宏观功能. 学术月刊, 2021, 53(9): 113-128.

  • [17]

    陈晓明. 乡村自然史与激进现代性——《白鹿原》与“90年代”的历史源起. 学术月刊, 2018, 50(5): 111-127.

  • [18]

    陈晓明. 无法终结的现代性—— 关于中国文学的“当代性”的思考. 学术月刊, 2016, 48(08): 113-123.

  • [19]

    沈国威. “言文一致”:从词汇看现代汉语的现代性. 学术月刊, 2021, 53(12): 195-205.

  • [20]

    张帆. “力”与“理”之间:欧战语境下中国“科学”概念的道德困境与意义转向. 学术月刊, 2016, 48(07): 109-122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