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[1]

    张一兵. 关系本体论与所与−所识二肢认知. 学术月刊, 2019, 51(7): 5-12.

  • [2]

    张双利. 重思马克思的市民社会理论. 学术月刊, 2020, 52(9): 15-27.

  • [3]

    邹诗鹏. 论马克思社会政治理论的起点. 学术月刊, 2021, 53(6): 19-30.

  • [4]

    孙周兴. 马克思的技术批判与未来社会. 学术月刊, 2019, 51(6): 5-12.

  • [5]

    孔伟宇. 马克思生产话语的出场. 学术月刊, 2022, 54(6): 18-23.

  • [6]

    张凤林. 马克思的制度经济思想再认识. 学术月刊, 2021, 53(2): 50-64.

  • [7]

    郁振华, 郑伟平. 朝向一种“厚实”的认识论. 学术月刊, 2023, 55(12): 204-211.

  • [8]

    张巍卓. 共同体的伦理意蕴:滕尼斯对黑格尔与马克思“社会−国家观”的综合. 学术月刊, 2021, 53(5): 134-145.

  • [9]

    赵磊. “劳动决定价值”是劳动异化的结果. 学术月刊, 2019, 51(12): 51-59.

  • [10]

    李圣传. 黄药眠与马克思主义美学的价值论转向. 学术月刊, 2017, 49(04): 104-112.

  • [11]

    金丽娜. 马克思和阿伦特论“犹太人问题”. 学术月刊, 2021, 53(3): 27-34.

  • [12]

    张永清. 马克思主义文学反映论在20世纪90年代的拓展与突破. 学术月刊, 2022, 54(3): 172-182, 224.

  • [13]

    陈学明, 马拥军, 罗骞, 姜国敏. 论新时期中国学界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三种路向. 学术月刊, 2017, 49(03): 5-18.

  • [14]

    刘日明. 马克思的现代技术之思. 学术月刊, 2020, 52(4): 23-34.

  • [15]

    王馨曼. 意大利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文化哲学阐释路向——论拉布里奥拉、蒙多尔佛、葛兰西对历史唯物主义的新阐释. 学术月刊, 2024, 56(3): 44-52.

  • [16]

    方博. 马克思与德国浪漫派. 学术月刊, 2022, 54(2): 15-26.

  • [17]

    文哲.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. 学术月刊, 2023, 55(6): 206-211.

  • [18]

    吴越菲, 文军. 回到“好社会”:重建“需要为本”的规范社会学传统. 学术月刊, 2022, 54(2): 113-130.

  • [19]

    肖严华. 劳动力市场、社会保障制度的多重分割与中国的人口流动. 学术月刊, 2016, 48(11): 95-107.

  • [20]

    关锋. “布伦纳辩论”及其马克思主义思想史效应. 学术月刊, 2022, 54(5): 16-27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