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[1]

    瞿骏. 新文化运动中的“失语者” —— 论凌独见与五四时代. 学术月刊, 2016, 48(04): 158-168.

  • [2]

    何萍.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开启. 学术月刊, 2022, 54(1): 11-24.

  • [3]

    桑兵. 新文化运动与出版物的勃兴. 学术月刊, 2024, 56(3): 196-211.

  • [4]

    桑兵. 《新青年》与新文化运动. 学术月刊, 2020, 52(5): 163-184.

  • [5]

    周月峰. 以“未来”否定“现代”:一战与五四新文化运动多歧性的形成. 学术月刊, 2020, 52(3): 167-178.

  • [6]

    徐佳贵. 南京高师−东南大学与新文化运动. 学术月刊, 2022, 54(6): 192-208.

  • [7]

    张仲民. 新文化偶像的塑造:胡适及其受众. 学术月刊, 2020, 52(12): 158-173.

  • [8]

    陈伟. 海派京剧:五四新文化的有力推手与重要角色. 学术月刊, 2019, 51(8): 122-131.

  • [9]

    王丛阳. 作为文化与方法的文学语言. 学术月刊, 2018, 50(12): 176-179.

  • [10]

    胡安宁. 实质认同与图式关联:对文化作用机制的社会学分析. 学术月刊, 2022, 54(11): 134-147.

  • [11]

    褚潇白. 论作为语言事件的“中国基督教跨文化现象”. 学术月刊, 2018, 50(6): 89-103.

  • [12]

    党国英. 当前中国农村改革的再认识. 学术月刊, 2017, 49(04): 42-59.

  • [13]

    王波. 分业:“五四”后关于文化运动的反思. 学术月刊, 2021, 53(10): 205-216.

  • [14]

    马戎. 中国文化与政治交往史中的“蛮夷”“入主中原”. 学术月刊, 2019, 51(2): 167-175.

  • [15]

    杨国荣. 人类认识:广义的理解与具体的形态. 学术月刊, 2020, 52(3): 15-25.

  • [16]

    张先清, 刘长仪. 从“他者”到“国民”. 学术月刊, 2018, 50(12): 142-152.

  • [17]

    陈灵海. 记忆与遗忘的竞赛:清代律学史中的“箭垛”和“失踪者”. 学术月刊, 2016, 48(11): 150-163.

  • [18]

    沈 洁. 作为“枢纽”的庙宇:1920 至1940 年代村落场景中的“现代”与“国家”. 学术月刊, 2018, 50(04): 163-178.

  • [19]

    陈建华. 为“文言”一辩 —— 语言辩证运动与中国现代文学的源起. 学术月刊, 2016, 48(04): 114-124.

  • [20]

    王宁. 现代化、文明认同与中国消费文明的演化. 学术月刊, 2022, 54(12): 117-127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