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[1]

    夏中义. 论知青叙事的两种文学记忆—— 兼及陶东风的文化批评伦理. 学术月刊, 2018, 50(9): 121-130.

  • [2]

    张骏. 海登·怀特的叙事表现理论. 学术月刊, 2016, 48(06): 139-147.

  • [3]

    倪梁康. 意识分析的两种基本形态. 学术月刊, 2021, 53(8): 5-22.

  • [4]

    王宏图. 家国叙事与个体精神叙事的叠合与断裂. 学术月刊, 2020, 52(10): 116-129.

  • [5]

    刘拥华. 超越劳动叙事. 学术月刊, 2016, 48(09): 99-109.

  • [6]

    王宇. 延安文学中的“医疗卫生叙事”. 学术月刊, 2017, 49(08): 132-140.

  • [7]

    胡洁. 个人叙事与集体记忆:口述史的多维建构. 学术月刊, 2021, 53(11): 140-146.

  • [8]

    孔元. 普遍性叙事的“东方”悖论:反思与超越. 学术月刊, 2022, 54(1): 127-137.

  • [9]

    程乐松. 自觉的两种进路—— 中国哲学与汉语哲学的论域. 学术月刊, 2018, 50(7): 32-38.

  • [10]

    王云. 悲天与悯人:鲁迅评判艺术正义的两种立场. 学术月刊, 2023, 55(9): 131-141.

  • [11]

    姚尚建. 城市叙事与空间重构. 学术月刊, 2016, 48(08): 92-99.

  • [12]

    冯渝杰. 汉唐中国的“神剑—王权”叙事及其对日韩越的影响. 学术月刊, 2023, 55(8): 177-192.

  • [13]

    毕旭玲. 节气神话叙事的时间谱系与中华文明的创新性. 学术月刊, 2024, 56(1): 155-163.

  • [14]

    周晓虹. 集体记忆:命运共同体与个人叙事的社会建构. 学术月刊, 2022, 54(3): 151-161.

  • [15]

    王建伟. 王府井与天桥:民国北京的双面叙事. 学术月刊, 2016, 48(12): 161-171.

  • [16]

    闻翔. 艺术市场全球化的社会学叙事:表现、机制与后果. 学术月刊, 2022, 54(8): 118-128.

  • [17]

    齐卫平,樊士博. 新使命与新叙事: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话语创造. 学术月刊, 2024, 56(2): 21-32.

  • [18]

    韩志明. 国家治理的信息叙事:清晰性、清晰化与清晰度. 学术月刊, 2019, 51(9): 82-94.

  • [19]

    张会永. 康德的两种道德目的概念 ——兼论一种康德式后果主义的可能性. 学术月刊, 2018, 50(6): 22-31.

  • [20]

    徐秀明. 文化冲突与叙事错位——由《长恨歌》谈王安忆的小说美学及其创作转向. 学术月刊, 2017, 49(07): 127-135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