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[1]

    朱人求. 话语分析与中国哲学研究范式的转换. 学术月刊, 2016, 48(09): 38-48.

  • [2]

    尤陈俊. “讼师恶报”话语模式的力量及其复合功能. 学术月刊, 2019, 51(3): 95-108.

  • [3]

    张曙光. 制度的语言(哲学)分析——读韦森教授著《语言与制序》. 学术月刊, 2016, 48(02): 56-65.

  • [4]

    ● 黄勇, ○ 王振钰. 用哲学的方法研究中国哲学. 学术月刊, 2022, 54(8): 209-216.

  • [5]

    杨东, 李子硕. 监管技术巨头:技术力量作为市场支配地位认定因素之再审视. 学术月刊, 2021, 53(8): 92-105.

  • [6]

    袁志刚, 李宛聪. 如何走出全球危机—— 从供给和需求角度解构危机复苏力量. 学术月刊, 2016, 48(05): 63-71.

  • [7]

    董磊明, 邹松. 中国村社自主性与外部资源的内部化. 学术月刊, 2020, 52(6): 71-83.

  • [8]

    贡华南,洪澄,王晋卿. 中国哲学研究. 学术月刊, 2023, 55(8): 207-216.

  • [9]

    徐英瑾,王球,王纬. 西方哲学研究. 学术月刊, 2023, 55(7): 204-216.

  • [10]

    张凤阳, 罗宇维. 从文化哲学到政治哲学—— 张凤阳教授访谈. 学术月刊, 2016, 48(10): 180-184.

  • [11]

    张兵. 中国哲学的“回返”疑难. 学术月刊, 2019, 51(2): 17-33.

  • [12]

    杜宁华. 经济学实验的内部有效性和外部有效性—— 与朱富强先生商榷. 学术月刊, 2017, 49(08): 80-87.

  • [13]

    罗安宪. 论老子哲学中的“自然”. 学术月刊, 2016, 48(10): 36-43.

  • [14]

    颜青山. 知性的概念史与知性哲学. 学术月刊, 2021, 53(6): 45-57.

  • [15]

    孙海波. 道德立法的法哲学省思. 学术月刊, 2021, 53(5): 106-119.

  • [16]

    吴晓明. 中西哲学比较的前提反思. 学术月刊, 2022, 54(3): 18-37.

  • [17]

    郁振华. 论哲学中的实践转向. 学术月刊, 2023, 55(12): 5-15.

  • [18]

    周嘉昕. “批判经济学”与“实践哲学”. 学术月刊, 2019, 51(3): 17-25.

  • [19]

    顾少华. 清末“历史哲学”概念的创制. 学术月刊, 2017, 49(07): 157-164.

  • [20]

    周建漳. 科学革命与哲学的可能. 学术月刊, 2023, 55(4): 72-81, 150.